揭秘北京冬奥村:融入冰嬉文化 配套商业和公园赛后服务大众
人民网北京1月6日电(李博)北京冬奥村1月23日将预开村,1月27日正式开村,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及随行人员提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居住、餐饮、休闲等生活服务。北京冬奥村力求营造绿色、健康、宜居、可持续的高品质人居环境,为运动员打造一个赛时温馨舒适的家。
开放庭院融入冰嬉文化
北京冬奥村外景。 人民网 李博摄
北京冬奥村位于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南区,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北京冬奥村总设计师邵韦平说:“冬奥村处于北京中轴线上,我们采取建筑高度由西向东逐渐升高的设计,形成富于变化的城市天际线,表达对历史文脉的尊重。”
邵韦平在设计中注重融入中国元素,北京冬奥村主入口大门采用提炼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格栅和斗拱纹样。整个冬奥村建筑格局借鉴北京传统院落形制,20栋建筑围合成6个院落,展现了奥运文化和北京传统文化的融合。
在设计中心景观花园时,邵韦平从清代宫廷画家张为邦、姚文瀚描绘的《冰嬉图》中找到灵感,将冰嬉文化的理念融入开放庭院设计,打造一个冰嬉花园,景观种植采用竹子、梅花等耐寒植物,营造踏雪寻梅等中国古典园林意境,“通过这些细节的设计,向国外运动和官员展示中国冰上运动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邵韦平说。
在冬奥村建筑色彩上,以故宫红、北京四合院灰及冰雪白为主。邵韦平通过一横三纵两环的轴线将居住空间有机组织起来,位于主环轴线上的建筑整体为暖色调,增加温暖的居住氛围;其他部分设置为灰白色调,整体更加轻快明朗。
邵韦平介绍,建筑标准层打造具有传统花窗意向的立面肌理,底层通过浅色石材、深色金属及彩釉玻璃等材质搭配和变化,呈现出中国传统的书画意境。
运动员可手机查看就餐情况
北京冬奥村兼具赛时和赛后功能,赛时,为各国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提供服务;赛后,作为人才公租房面向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人才配租。
冬奥村内所有住宅楼首层均面向小区开放,入户大堂设置大面积绿植墙面,加装空气净化装置,整体装修风格简洁时尚。大堂两侧设置体育、文化、展示等多功能空间,提供可交流、共享的公共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钢框架-防屈曲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首次在居住建筑中大规模采用,提高了冬奥村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房间内开间梁柱布局模数化,钢构件单元化,利用框架结构性能优势,实现房间内无承重墙的灵活拓展空间,满足赛时赛后功能转换需求,并适应赛后日常户型布置变化。
邵韦平说,围绕居住服务生活需求,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发了冬奥村无障碍便捷智能管理平台及智能终端设备。居住者可通过手机APP或面板实现客房灯具、空调、窗帘的智能控制。运动员及随行人员通过手机可实时查看餐厅用餐情况,引导错峰就餐,节省等候时间。残疾人运动员可进行村内无障碍路线导航,查看无障碍设施使用情况并进行预约。
北京冬奥村设计引入了“绿色三星”及WELL健康建筑标准金级认证。建筑屋顶进行了精心打造,形成了丰富、生态和优雅的第五立面。屋顶还设置了太阳能板,为楼房24小时热水提供热源,充分体现冬奥村绿色低碳的建设理念。
配套商业和公园赛后服务大众
北京冬奥村所有沿街面均面向城市开放,并为公众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北侧及东西向沿街设置底层架空商业,为城市退让出一片活力共享开放空间。邵韦平透露,北京冬奥村赛后将变身人才公租房。
与冬奥村同步启用的还有奥体南区广场区及地下公共空间。奥体南区是一个10公顷的城市公园,赛后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休闲的共享空间。公园地下空间是冬奥村配套的商业设施,赛时提供便利店、美容美发、花店、冲印店、干洗店等业态服务,经营面积达千余平方米,满足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基本生活需求。
未来,地下空间将与北土城和安贞门两座地铁站连通,市民出地铁站后可直接进入地下商业街购物。地下空间还建设了机动车环隧,车辆可从隧道直接抵达奥运村周边地块各个片区,方便赛后市民的生活和工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