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冬奥火种护卫队:不断试验把火炬无法点燃的概率降到0

冬奥会火炬传递背后的“上海力量”

2022年02月05日08:28 | 来源:上观新闻
小字号

日前,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启动仪式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门外广场举行。2月2日到2月4日,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大赛区共有约1200名火炬手参与传递。很多人不知道,火炬“飞扬”传递的背后,有一支来自上海的保障团队,各个环节都有他们的身影。

“扼杀”安全隐患

“我们火炬服务保障团队有两支小分队,一队11人,负责现场传递服务;另一队13人,负责火炬组装。”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创新研究院总经理林生兵表示,根据工作安排,团队成员自从1月下旬护送火炬从上海来到北京后,一直在为火炬传递各环节作准备,以保万无一失。

据他介绍,现场传递团队主要负责火炬接力完成后的拆卸工作。由于“飞扬”燃烧所用的氢气属于易燃易爆气体,每一棒火炬手完成接力后,火炬都需要交给团队进行拆卸,将储氢瓶、减压阀和燃烧管拆除后,再将外飘带和内飘带重新组装,交还给火炬手作为永久纪念品。“拆除氢气燃烧装置一是为了安全考虑,二是便于回收重复利用。”林生兵介绍,团队成员早已熟练操作,一只火炬的拆卸再组装只需要1—2分钟,极大减少火炬手的等待时间。

由于氢气的特殊性,无法提前灌装,因此上千个火炬的组装都交由火炬组装团队完成。“飞扬”首先在上海石化工厂完成初步组装后运抵北京,然后储氢瓶在北京基地灌装完成后,火炬组装团队将进行10秒燃烧试验,确认无误后进行火炬的最终组装,最后交给冬奥会。

低温大风等不利因素都提前纳入了应急预案。“火炬在设计之初就做好了防风防雨抗低温的准备,即便是现场遇到了无法点燃等突发情况,我们也预留了5%的余量以备不时之需。”林生兵很自信,绝大多数的安全隐患已经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从2020年6月至今,我们团队从设计到量产再到服务保障,能目睹冬奥会火炬的成功接力传递,虽然过程很累压力很大,但真的很开心。”林生兵表示,能为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贡献出一份“上海力量”深感自豪。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除了林生兵,“火种护卫队”两名队员富小青和胡晓,同样功不可没。他们陪伴着火种从希腊来到北京,最关键的“第一棒”如何万无一失?

早在2021年9月上旬,富小青和胡晓就开始着手火炬技术保障的前期准备,先后去北京和广东参加培训,学习火炬内外壳、燃料瓶系统的组装和拆卸,以及仪式火种台的使用。“公司下达这项任务,我感到无比光荣,但没想到有这么多挑战在等着我。”富小青将这一个多月的外派形容为“任务光荣,责任重大”。

2021年10月中旬,火炬点燃仪式之前,富小青和胡晓前往希腊,开展火炬服务保障工作。

最大的挑战是火炬点燃仪式上第一棒的安全性。第一棒火炬从赫拉神庙的采火器中取得火种,整个过程举世瞩目。然而根据航空货运规定,火炬燃料属于危险品,火炬运输至雅典时,火炬内燃料只有平时的三分之二,这意味着燃料的储备十分有限。

“以往有不到5%的概率,会出现火炬无法点燃的情况。为了把概率降到0,我们不断试验。”富小青为此没有好好睡过觉,眼袋比去之前大了好多,人也瘦了几斤。

2021年10月18日上午,火种采集仪式如期于奥林匹亚举行。仪式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我工作33年,经历了很多大风大浪,但没有一次能和这次相提并论。这次的压力真的太大了。”富小青说,火种采集仪式顺利进行后,按照计划,火炬手每完成一次交接后,由他将前一棒火炬内的燃料瓶拆除,这样能避免燃料瓶中残留燃料可能带来的风险。

2021年10月19日,火种交接仪式于雅典帕纳辛奈科体育场举行。“那天的风特别大,把火苗吹成了90度。”富小青说,“我们都提心吊胆,时刻盯着火炬,生怕出现问题。”两人不仅要负责火种顺利交接,还要负责规定范围内突发事件的辅助安保工作。“任何意外的发生都会导致交接仪式不完美,我们必须确保万无一失。”胡晓说。按照要求,火种在运回中国的途中不能熄灭,因此,回程途中依然不能掉以轻心。富小青和胡晓轮流值守,密切关注火种。

2021年10月20日上午,保障团队抵达北京,火种安全运回,任务才算圆满完成。(记者 查睿)

(责编:王文娟、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